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如同名字一样,高楼林立间,整洁的居民小区、干净的街道、美丽的环境共同勾勒出这座北方草原城市活跃繁荣、幸福宜居的模样。
井然有序的城市,离不开规范和制度保驾护航,更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服务、坚守与担当。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呼和浩特市城管局”)通过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服务并重、主动作为担当,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文明的“标尺”
冬日的呼和浩特格外寒冷。在赛罕区某小区内,几位居民正提着一袋袋垃圾走向垃圾投放点。投放点是一座箱房,由4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组成。“我在家里会把垃圾分好类,分类方法基本都知道了,小区环境现在挺卫生、挺干净的。”一位小区居民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废纸箱投放进可回收物垃圾桶中。
投放点旁,身着橙色上衣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接过居民手中的垃圾袋,对居民已经分类的垃圾进一步检查并协助分类投放。这是督导员的日常工作,每天他们会在垃圾投放点值守6个多小时。冷风中,小区居民与督导员一起在投放点前耐心停留,直到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完全分类投放。
推进居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完善的设施保障。该小区共有1152户居民,原有垃圾桶54个。在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开展后,小区内原有垃圾桶被撤掉,取而代之的是12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合理配置的投放点减少了垃圾污染点源,也便于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清理收运。
“现在有80%的小区居民学会了垃圾分类。”督导员说,不过在她看来,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即便有了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及督导员进行现场指导,但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垃圾投放习惯并不容易改变。因此,除了督导员“站在桶前帮”的工作模式,小区内还开展了“逐门逐户讲”“手把手教”等一系列措施。在一个距离垃圾分类投放点不远的地方,就是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站。不同生活垃圾的归类介绍、分类方法以及分类处理流程等都通过图片和文字在宣传站中详细展现。
“小区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以小孩带动家庭进行垃圾分类。”负责该小区垃圾分类相关工作的呼和浩特市城环生活垃圾分类服务有限公司经理蔺富城说,在他身后,几位居民正在垃圾分类主题广场中驻足查看“分类达人”光荣榜——小区定期对孩子们学习和践行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选,做得好就可以光荣“上榜”。而在全市其他小区,呼和浩特市城管局都开展了类似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孩子们讲解正确的分类方法,让他们在游戏的同时轻松掌握垃圾分类小知识。
光荣榜张贴的照片里,获奖的孩子们笑容灿烂;光荣榜外,昔日垃圾投放点污泗横流的现象不见了,难闻的气味也随之消失,废旧轮胎、建材等废弃物,变身成为广场中的花盆、雕塑与健身器材,成为了小区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小手拉大手”,是以家庭为单位,使人人养成文明卫生习惯的新起点;“小家带大家”,提振的不仅仅是一座居民小区的生活环境,更是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成为入脑、入心的城市标尺,以“小习惯”构筑城市“大文明”。据了解,在生活垃圾分类行动的推进下,呼和浩特市在全市小区共投入6万余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收集箱95组,四分类收集容器已覆盖86%的住宅小区。
把服务变成城市管理的“底色”
在呼和浩特市繁华的人民路上,一支城管执法队伍正穿梭在商户间,巡查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道路一侧,一家商户正在举办开业活动,气球、花篮等杂物堆放在门前。
城管执法队员们迅速来到店内,向商户讲解门前三包责任制,指出存在的违规问题所在,并帮助商户一起将门前摆放的杂物搬进室内……这一幕日常巡查中的“小插曲”,被队员手持的执法记录仪记录了下来。
做到行政执法行为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是文明执法的重要保障。文明执法更多体现在为民服务上。呼和浩特市城管局全力推动落实“721工作法”,即“争取让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其中“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治理的方法,让曾经的事后被动反应变为事先主动服务,让城管执法人员和商户的关系由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向服务者与服务对象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您好”“我帮您”等成为城管执法队员常用语,曾经“简单粗暴”“一罚了之”的强硬执法方式向“沟通、交流、协商”转变。